營隊研習

Steve Lin:Evolution

   (本文原登於《慈林通訊》季刊2006.10.15 第47期)

編按:慈林基金會每年定期舉辦一次「國際青年台灣文化營」,將第二代海外的青年們集合在一起,到台灣研討和參觀。本文作者Steve Lin,於1998年參加國際青年台灣文化營,2004年時返台居住、工作、研究,並在去年協助舉辦2005年國際青年文化營。

    2006年夏天返回美國。這是他8年來接觸、深入父兄之國的心路歷程。

作者:Steve Lin

中譯:林麗貞

Evolution

李孟瑩:走在同一條路上的兩個人

 (本文原登於《慈林通訊》季刊2010.07.15 第62期)

李孟瑩 / 慈林青年營學員

     十年前的夏天,我和哲瑋在慈林青年營認識了,當時我要升大四,哲瑋已經在念博士班了。能在慈林相遇,實在是很有緣份,因為我們兩個都是台中人,卻在宜蘭相識。

     慈林,不只是一個文教基金會,她對民主運動理念的堅持與啟發,讓我們兩個在很多議題上的立場很一致,這對很多攜手走人生的伴侶來說,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們不需要為了不同的政治立場吵架,不需要為了性別議題吵架,不需要為了另一半不夠進步不夠環保而氣餒或生氣,也看不到任何的歧視與不平等。對大議題底下的小議題,想法雖然有些許的差異,卻能理性、和平地達成共識。結婚的時候沒有什麼誓言,但卻因為本來就有的共同信念使一切那麼自然和諧,毋須贅言。

陳冠舟:參加青年營的感動與迴響

(本文原登於《慈林通訊》季刊2001.04.15 第25期)

陳冠舟 / 文化大學

    之前參加各種營隊活動,與講師的互動都是在課堂上,下課後講師就走人了,但是慈林很不一樣,講師下課後沒有趕場,而是留下來和我們一起用餐,甚至可以一對一的深度對談,這是我之前參加各種營隊活動所沒有的,希望往後慈林的活動,都能維持這個「優良的傳統」。

林宜慧:收穫在慈林青年營

(本文原登於《慈林通訊》季刊1999.10.15 第20期)

 林宜慧(第九屆慈林青年營學員)

    漫長的暑假中,參加五天四夜的慈林青年營,成為我最充實、有意義的一週。首次到宜蘭,藉由老師詳細的介紹羅東公園、宜蘭厝,以及參觀南屏國小等,讓我對宜蘭的印象更加深刻。看到林雙不老師、講師們和工作人員這麼熱心的指導和照顧,幫忙解決我們生活中的一些芝麻蒜皮的小事,特別讓我感受到慈林與其他團體機構相當不同。在課程安排上是很多元化,讓原本誤以為只教授理論性批判、及政治意味濃厚的社會評論的我有所改觀。

 

陳永基:為追求夢想而努力

(本文原登於《慈林通訊》季刊2010.01.15 第60期)

 陳永基(2009慈林青少年營學員/樹林高中)

   7月15日早上,帶著期待與緊張的心情出門,搭上下午2點30分的火車,一路上望著窗外的風景,一幕幕從未欣賞的地方,像是照片般的讓投影機快速播放,直到看到了湛藍的海洋與孤獨的龜山島,心想,這次參加這個活動是否會和龜山島一樣孤獨呢?卻還是充滿著期待。

 

陳鳳萍:相聚一刻──「慈林青年營」歷屆學員聯誼聚會感言~也是成長

(本文原登於《慈林通訊》季刊1997.01.15 第9期)

 陳鳳萍 / 中興大學法律系學生

    參加慈林青年營已是許久的事情了,而記憶是在收到聚會訊息的那一刻起,才又重新被自己找回,其中的過程雖非刺激震撼,但也別有一番滋味在當時湧入心房。

簡志倫:青年營參與感言~記一場生命成長之研習營

(本文原登於《慈林通訊》季刊1996.10.15 第8期)

簡志倫(文化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第四屆青年營學員)

    慈林文教基金會-一個對我而言,有些陌生不甚明瞭的團體。在獲知其所辦的青年營,目的如此用心特別之後,便鼓足勇氣前往一探究竟。平日在校,我所修習的科目是與公共事務、政府機關有密切相關的公共行政系。慈林提供的課程包括有公共參與、社會分析、人文關懷、價值反省等。雖然,與我在學校所學不謀而合。但,我所接受到的思想啟發與民主政治認知,則又是另一番學習經歷。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