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淑玲:我與慈林

1991年,林義雄先生創立慈林文教基金會,那時我還在學校工作,看著林先生「走過死蔭的幽谷,從死亡中看到了生命,從台灣的苦難中看到了希望。」他及家人不計一切地賣田賣地產、籌資籌辦的精神,我志願幫忙募款,這是我當慈林志工的第一步,從此我走入志工生涯。而後,慈林基金會大樓完工了,接著慈林圖書館開放了,社運史料中心成立了,感念林先生的偉大無私,慈林精神的難能可貴,我加入排班服務,固定為圖書館撥時間,幫能幫的忙,做能做的事。

 

我常想慈濟能由慈濟人點滴成流,匯為江河救苦救難;德雷莎修女會能完全無我,全心投入為社會上貧苦無依的人獻身,那完全是受慈濟精神、德雷莎精神的感召,而我經常在與慈林接觸、工作中,瞭解林先生的精神,他說:「人心的喜樂決定了人間的歡樂與悲苦、社會的祥和和紛擾,救苦度厄不是菩薩的責任,人間樂園也不是上天的恩賜,而是人類就自身心靈不斷錘鍊和提升的事工。求真求善求美的文化和教育是從事這項事工的主要媒介。」基於這種信念,我深知個人根本成不了如此大事,但在林先生的事工中,我能盡一點棉薄之力,當然我要依附、要投入。所以我滿懷欣喜的加入慈林的行列。工作也好、學習也好,只要是我可以參與的空間,我就不計一切的投入。

1999年我退休了,我有更多的體力、時間在慈林穿梭,是志工也是學員。我在慈林學苑的「人間智慧研修班」、「慈林講座」、「認識台灣研習營」成長了。我也隨著「慈林讀書會」(從1996年至今)讀了許多台灣文史哲學的書,和伙伴們享受理性與感性的歡愉。每年有「冬之頌」的感恩、夏有「書香之旅」的回饋,讓舊書流通、讓資源再利用、讓讀書風氣遍及鄉里。只要慈林辦文化教育活動,就有我們工作與成長的空間。每年的慈林音樂會、二二八紀念會、慈林青年營、國際青年台灣文化營,這些全是為了培養民族成員的高貴心靈。在慈林的默默耕耘、慈林的無私奉獻,林先生的偉大情操影響下,使我永遠以慈林人自居。2002年,慈林又有一項對台灣史無前例的奉獻,那就是「台灣民主運動館」的呈獻。在慈林基金會大樓的三、四樓另闢展示館,將台灣百年來的民主運動作有系統的說明、展示,以提升台灣民主教育,將民主精神由下紮根,讓學子學習,而後方能往上結果,使台灣在政黨輪替後,台灣人民有真正的民主素養。我們也為了需要更多志工,把原有的志工及新加入的伙伴成立了「慈林志工團」。由2001年歲末的志工研習,至一系列的進修課程,準備為慈林的新館服務。屆時,我們的服務將由原有的行政支援、資料整理、教育活動,更增加了導覽解說。

志工生涯是學習、是服務,也是一種挑戰。有人說景氣不好、工作難找;我卻說景氣不好,最好出來做志工。做志工可以結交好的工作伙伴,可以多方學習養精蓄銳,可以藉此重新出發。生命會因此發光發熱,生活會因此充滿充裕。我感謝慈林,也體認了慈悲、希望、愛;她讓我領受到真、善、美,更豐富了我的生命、充實了我的生活。

 

 

*作者溫淑玲目前為慈林志工團團長,本文原登於慈林志工通訊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