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林志工團

陳致富:自然與人文之旅

七月五日我與妻兒很高興地參加慈林為志工們安排的自然與人文之旅。先是到故宮博物院參觀「德藝百年--德意志藝術的黃金時代,柏林國家博物館珍藏展」,並至鼻頭角公園遊覽。回來後,寫了一點感想,作為紀錄 。

一早,我們來到已聚集了許多參觀人潮的故宮入口處,進入展區後,由一位藝術造型的解說才女曾淑芸女士,生動活潑、認真賣力的為大家一幅幅地細說德國名畫、歷史,令我們聽得快樂又輕鬆,也引發大兒子的興趣,始終站在隊伍前面專心學習,在後方抱著小的我和牽手倍覺欣慰、幸福。

『豎髮喬裝妙口才,解析藝賞笑顏開,慈林結伴同遊學,美好人生福全台。』

德國人民吸收、消化了羅馬的歷史文物、古蹟後創造了不朽的藝術作品,也影響德國古典主義風格,無論現代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超現實主義的畫作、建築、哲學、科技、器具等,藝術家以敏銳真情,透過線條、色彩、材料的巧思運用造成視覺效果,打開心靈感應之鎖,呈現在生活領域中,提升人類至另一個時空淨土。

『「日耳曼」「橋」遠渡來,入台展示眼光開,全家福日遊於藝,腦海盈收富麗材。

吳文薰:十三行博物館參觀記

九月廿一日清晨,七十幾人搭乘兩部遊覽車,從慈林基金會出發。首先在福隆遊客中心略事休息,然後約經兩個小時的車程,終於抵達台北縣八里鄉的「十三行博物館」。

進入博物館,分成兩組參觀,我們這一組是由童小姐為我們作精釆的導覽解說:

一.博物館本身的建築很特別,有「鯨背沙丘瞭望台」,與傾斜不正的「考古八角塔」,還有指向大坌坑遺址的兩道長牆及其間的走廊。它可是2002年「台灣建築獎」的首獎呢!

  二.全館凹陷於地下一點五米,我們入館前,需經歷一段向上後再往下斜伸的坡道,象徵走入考古學家發掘的地下寶庫。

三.十三行遺址的被發現,始於1955年秋天,空軍少校潘克永隨機飛越八里鄉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發現羅盤有異常現象,推測此地可能蘊藏大量鐵礦,後經地質學者確認為史前人煉鐵的鐵渣,始正式定名為「十三行遺址」。

四.十三行人生活在距今一千八百年到五百年前,屬於台灣史前的鐵器時代,確定擁有煉鐵技術。文化內涵十分豐富,「人面陶罐」是十三行遺址出土的代表文物之一,且為台灣唯一出土的人面陶罐。從出土文物及現象顯示,十三行人與平埔族凱達格蘭人應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莊勝傑:再見 慈林

五月份,在瑞堂的引薦下,參加了慈林青年營。因而首度踏進宜蘭這塊未曾到過的聖地。在活動期間,感受到宜蘭不同於西部地區的風土民情,這裡有著清新 的空氣與質樸敦厚的民風,還有慈林這一群熱情的志工們。即使活動已結束,回到擾攘的城市內,更是對這兩天的生活與宜蘭的種種念念不忘,在回程的路上,和另 一位夥伴介仁共同定下了一個約定:暑假一定要再造訪此地。

人文,發揮人性與天俱來愛的力量,延伸藝術生活空間,謙卑互重、珍惜永恆的大宇宙也是一種藝術。

在兩個多月的暑假計畫中,一切活動、工作皆安排在七月份。過完忙碌七月份,我收拾起行囊,遠離繁擾的都市,暫時拋下在台南的一切,再度來到好山好水的噶瑪蘭,實踐當初的承諾。之前來到慈林,還是個對此一切陌生的學員;再一次造訪,不再生疏,而是融入了這個大家庭,一個和樂融融的大家庭。午餐時間彼此聊聊天、話話家常。尤其是到松蘿步道健行與聚餐,認識更多來自各領域為慈林努力的志工,也體會到慈林志工彼此間的深厚情誼。

陳淑娟:慈林志工快樂行

我從服務三十年的教職退休下來,心想應該要做一點社會工作,盡一點社會責任。很幸運地遇到上帝派來的天使—溫淑玲老師,在她熱情邀請下到慈林基金會作收集資料工作。並在台灣民主運動館成立後,擔任櫃檯服務的工作,四年多一路走來收穫滿滿,令我以慈林人為榮。

志工團體中人才濟濟,來自各方表現傑出的人士因理念相同而自然靠近慈林家族,如魚得水、水得魚,恣意優遊,皆用熱烈的心投入其中,無怨無悔、每人的臉孔都有著柔和的線條和氣質。

慈林職工團隊,各人各司其職,待人親切,輕聲細語有如沐春風之感,在他們運作斡旋下,極有效率的引導志工。

慈林規劃固定舉辦的研習活動,聘請國內各領域傑出講師,讓我們志工及鄉親有震撼的啟示作用,資訊像源源不斷的活水注入生命,心靈中更有愛鄉土、愛民主的充足糧食,知道自己堅持理念是正確的。

林義雄律師伉儷言行謙恭,不多言語,言必有物,親近他們,我看到人性尊貴的一面,瞭解原來人可以活得如此從容而實在,刺激我那存在於內心深處柔軟的部分,再將它內視擦拭,讓它不再蒙塵,開始對人性有正面的看法,充滿信心。

慈林志工團的成立

★成立說明

    2001年開始進行團員招募、培訓,2002年正式成立運作。

★團員人數

    104人。

★工作內容

(一)資料整理:協助各類圖書整理、建檔、資料輸入等。

(二)教育活動:協助各類活動之企劃、宣傳與執行等。

(三)行政支援:支援基金會行政業務與志工團行政業務等事宜。

(四)導覽解說:展示區導覽解說與觀眾服務,及辦理有關業務等事宜。

(五)資訊服務:協助資料數位化、網站維護及程式撰寫等工作。

(六)環境美化:協助庭園維護與文教中心環境美化等工作。

★團員研習與交流

(一)慈林講座:每年有4-6場涵蓋各類主題的慈林講座,提供各類新知。

(二)志工月會:每月第一個週日定期聚會,安排志工演講或聯誼性活動,提供相互交流與觀摩機會。

(三)志工研習:不定期舉辦,依照各組需求,安排研習課程或觀摩演練。

訪談溫淑玲副團長紀錄

訪談、整理/李佩純

「志工」擴充我的視野、充實我的生活,增進生命的意義--溫淑玲

今年二月二十六日,本會志工團副團長溫淑玲老師榮獲行政院人事行政局首度頒發的績優公教志工獎。

溫淑玲老師除擔任本會志工團副團長外,同時也在宜蘭縣文化局、宜蘭縣三星鄉衛生所等處擔任志工。閒暇之餘也安排許多繪畫、音樂等才藝的學習,對於生活上的規劃十分充實,所以本刊特別採訪溫淑玲老師,以她擔任志工的經驗及對志工工作的想法與大家分享。

以下為訪談內容,經整理後以自敘方式呈現。

我大約從慈林初成立就開始在做志工,退休後,以志工的工作為主,其餘的時間才安排學習各項有興趣的事物。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心」,有心就可以做得到。而且擔任志工的時間很有彈性,每個星期安排幾個小時的時間,並不困難,只要有意願和熱忱,大家都可以做。

頁面